邀请你参加会议
发布时间:2024.08.02 10:01
最近,有位朋友在后台留言,说自己做管理很难,很迷茫,也很焦虑。
在公司,被员工吐槽看不见问题,只会定高目标,只会让员工背锅。
被上级质疑没能力,因为带不出团队,拿不到结果。被平级同事投诉,觉得他抢了资源。
他觉得自己很难,做什么都无法改变。其实,做领导,难的事还有很多。
今天,就跟你分享6件当中层最难的事。
01 最难凝聚的,是人心
人心,是最复杂,最容易忽视,但又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有句话说得很对,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每个人的心,都是不一样的,思维方式、价值认知、内心需求都不一样,人心是最难凝聚的。
你想获得员工的真心拥戴,绝非易事。
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总能见到有些中层管理者,一旦坐上这个位置,就满身“官味”,“官瘾”大发。
整天在团队里,张牙舞爪,不可一世,逐渐沦为没有感情的管理机器。
但事实上,人是有温度、有情感的。你想拿到好的结果,就必须凝聚人心。
人心散了,队伍肯定不好带。人心齐了,才能劲往一处使。
《司马法》中讲“凡胜,三军一人胜”。什么样的团队能打胜仗呢?三军一人。
千人同心,则得千人之力;万人异心,则无一人之用。一千人一条心,一千个人的力量都可以释放出来。
一旦人心凝聚,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,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。
当上中层,你一定要学会倾听员工的真实想法,尊重员工的内心,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。
用实际行动证明,你是值得信任和追随的人。
02 最难驾驭的,是情绪
管理者,也是人,也会有情绪。
但不同的是,一旦你坐上这个位置,你的情绪就不能像婴儿那样,一有不满,就随意发泄。
你的每一次情绪波动,影响的不仅仅是你自己,还会影响整个团队。
我见过很多管理者,非常容易情绪化,上一秒,还满面春风,下一秒,说变脸就变脸。
要知道,情绪,是会传染的。
往往在团队中,“传染”最快的,不是那些鼓舞人心、积极向上的能量,而是那些让人消极、倦怠、心里不爽的事。
情绪大于理智,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还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让自己和团队,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。
你每发泄一次负面情绪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,都会受到影响。
同时,人一旦受到了负面情绪的侵扰,是需要时间恢复的。
短则几个小时,长则两三天,严重的长达1周甚至1个月。这期间,工作状态、工作效率将会大打折扣。
一个合格的管理者,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。管好自己的情绪,才可能管好团队。
情绪,不是用来发泄的,而是用来管理的。
驾驭好自己的情绪,你才能带团队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03 最难把握的,是人性
经常会有人问我:“你做了这么多年管理,你觉得管企业,什么是最难管的?”
在我看来,管理最难的,不是管人,而是管理人性。为什么这么说?先讲一个故事。
1778年,英国政府,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,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,多运多赚钱。
很快,弊端就出现了:罪犯的死亡率,非常高。
英国政府绞尽脑汁地思考,降低死亡率的方法,包括派人监督,限制装船数量等等,却都实施不下去。
最后,他们想出了一劳永逸的办法,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:
由根据上船人数付费,改为下船人数付费。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,才能赚到运送费用。
很快,死亡率就降到了1%左右。有的船家,甚至为了提高生存率,还配备了医生。
你看,这就是人性!有句话说得很对,流动的人心,不变的人性。
人心如流水,会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。而人性,是永远不会变的。那如何把握人性?有3个关键词。
一是尊重。你要视人为人,把下属看成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赚钱机器。
二是欣赏。人无完人,是人就会有缺点,要学会包容。
三是激发。管理并非控制,而是激发。每个人都有欲望,想让马儿跑,你得先让马儿吃上草。
管理最终的目的,就是为了实现人性的圆满。
04 最难管理的,是期望
作为管理者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:
无论你做得再好,总会有人不满意,你很难满足所有人的期望。
这是因为不同群体,有不同的立场、利益、期望。
上级领导,希望你能推动团队达成更高的业绩目标。
同时,他对你的期望,总是在不断上升。你做一千万的业绩,他想要两千万。
每当你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,新的更高要求,很快就会摆在你面前。
他永远都是既要、又要、还要,如果你不能满足他的期望值,你做得再好,在他眼里,也是不达标的。
而下级员工,希望你能更多关注他们,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激励。
当你给予的东西,和他们期待的不一样时,他们的工作热情就无法被激发,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就会越低。
但事实上,既要满足上级领导的期望,又要照顾员工需求,是几乎不可能的事。
特别是在利益诉求上,你的上级和下级,很多时候,就是一个跷跷板。一方获利,就意味着一方会损失利益。
一个成熟的中层管理者,不会采取强硬手段直接压制下级,也不会用虚伪的承诺去安抚上级。
他会以一种更加成熟、更加稳健的方式,去平衡各方的利益与期待。
05 最难摆正的,是心态
绝大部分管理者,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:
他们总是害怕员工犯错,觉得员工效率低下,为了更快拿到结果,习惯撸起袖子,自己上手干,包揽了很多本来是员工的活。
早期,我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。2003年,刚开始,我管的是金华区域团队,手里不到30人。
管理30人,我每天基本上,都可以靠体力就能完成工作,所有的精力,都放在提升团队销售业绩上。
整个金华团队的业绩,在全国范围内,处于拔尖的水平。
但当我升职管理江苏大区以后,就变了。我的管理半径,一下子从30人,突然扩大到了200~300人。
人越来越多,我身上的“猴子”也背得越来越多。
每天忙得焦头烂额,每天工作18个小时,也处理不完手头的工作,业绩增速远远低于其他区域。
究其原因,是我养成了“保姆心态”。每天像个救火队长,哪里有问题,就跑去解决。
当你只有四五个员工时,这种方式还行得通。但人一多,每个人都甩一只“猴子”给你,那你就要疯了。
即便你把事都干成了,员工也得不到成长。员工得不到成长,那他只能离你而去。
因此,走上管理岗位,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,不要让自己成为“保姆”,更不要让自己背满“猴子”。
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帮下属干,那你更像是下属,而不是管理者。
过度包办,只会让员工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长此以往,团队只会越来越依赖你。
06 最难排解的,是委屈
我经常讲,管理者的胸怀,是被委屈撑大的。
一个人做到管理者的位置,委屈是常伴左右的。因为你上有老板,下有员工。
你就像一块夹心饼干,夹在中间,上下都要受气。老板会说你执行不力,下级会嫌弃你的决策不行。
因为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你的光环,他们无法理解你的压力。
他们甚至会觉得你玻璃心,对你所做的决策产生质疑和不满。
你说得再多,都不会有人理解,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听,也一定会有被冤枉、被员工错怪的时候。
作为管理者,你既要当爹,又要当妈。很多时候,你是出于好心帮助员工。
但往往有时,却适得其反,得不到员工的理解,容易委屈和崩溃。
这些委屈和无奈,很多时候,很难排解,只能你自己默默承受。
一个人坐到管理的位置,委屈一定会常伴左右。一个人越成功,背后承受的委屈就越大。
成为管理者,有委屈是很正常的,关键在于你能扛多大的责任,承受多大的委屈。
没有经历过委屈,没有经历过波折,你肯定长不大,也难以让更多的人信任和依靠,也很难成事。
没有一个将才,是不会经历委屈和寂寞的。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承受委屈,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层级越高的管理者,受的委屈就越多。
最后,总结一下:当领导,绝非易事,它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、承担更多的责任、面对更多的挑战。真正优秀的领导,不是驾驭他人,而是驾驭自己,驾驭内心和人性。
625
520
{{book_info.desc}}
63